×

失能老人该如何照护?养老机构VS居家保姆
时间:2025-08-15 浏览量:36
分享到:

当前,我国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量已超4400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仅200余万人。从全国养老统计数据来看,即便是对于养老需求最为迫切的失能老人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并未选择到机构中接受专业的医疗和生活照护,而是依旧以居家照护的方式度过晚年。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这是对有失能老人家庭的最真实的写照。失能老人居家照护的方式无外乎是家庭成员或者雇请保姆,依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解决失能老人养老的问题还不是主要方式。下面我就谈谈居家雇请保姆照顾失能老人与养老机构照护失能老人的问题。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或是因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绝大多数本应在养老机构接受专业医疗与生活照护的失能老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居家养老。尽管当下居家社区养老市场看似热闹红火,但想依靠这种模式来破解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难题,其实并不切实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句话道尽了有失能老人家庭的真实处境。在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护中,家庭成员无疑是主力军,但当家庭照料力量不足或缺失时,就不得不寻求外部资源的协助,而聘请保姆已然成为众多家庭和子女的选择。从照料时长来看,保姆的付出仅次于子女、配偶等至亲;在照料范围上,保姆也全程参与老人的饮食、起居等日常事务,俨然成为失能老人生活照料的重要支撑者。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保姆一方面通过市场和合同的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大量的照料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庭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照料和服务。另一方面,保姆照料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包括保姆的专业素质、有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问题、老年人的安全问题等。


保姆照料老年人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保姆的服务时间不长,难以提供比较稳定的服务。在频繁更换保姆的过程中,老人和保姆双方都需要互相适应,而找到一个合意的并不容易。保姆服务并不单纯的市场买卖关系,事实上很多老人对待保姆是非常好的,当做家人看待。而好的保姆对于老人也是投入了感情的,这种服务天然地带有“情感劳动”的特点。如果忽略了这点而将服务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如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仅作为拿工资谋生的一种方式一样,那么老人势必得不到满意的服务。


其次,保姆的素质无法保证。这其中,素质也分为两个层次:在最起码的层次上,部分保姆不能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有质量的服务。在服务有效监督缺失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提供基本的服务,而且还出现欺负、虐待老人的严重问题。在专业的层次上来说,保姆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养老护理方面的训练,更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也没有资格证书,难以提供比较专业的服务。在家务料理方面也许可以胜任,但对需要专业护理的失能老人,保姆可能就不能胜任了。


再者,保姆的价格并不低,特别是照顾失能老人的,保姆的服务价格往往比当地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都要高很多,而且你还要负责保姆的吃住等相关费用。


在老人处于活力阶段甚至高龄阶段时,照料资源的重要性尚不明显;可一旦进入过渡阶段或是失能阶段,照护问题便会成为极为现实的挑战。当家庭无力承担照料责任,居家社区服务无法及时到位,家政保姆服务又难以让人放心时,养老机构作为专业照护者的优势便会充分显现出来。


相较于居家养老,养老机构提供的是一种 “全人、全员、全程” 的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养老机构不仅要保障老人的穿衣、吃饭、居住、出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兼顾他们在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文化、心理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对于绝大多数入住的老人而言,养老机构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因此从老人入住的那一刻起,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已做好准备,陪伴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目前的养老机构,有很多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这类机构不仅提供衣、食、住、行等的基本生活服务,还提供专业的医疗与康复服务,这对于那些失能老人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居家照料所无法比拟的。


养老机构会依据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将其划分为自理、半失能和失能三类,针对每一类老年人,都制定了相应的服务标准和个性化服务内容。这里的照护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相较于家庭成员和保姆,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照护的专业标准与规范方面更为专业,更能贴合老年人的养老生活需求和个性化要求。此外,养老机构的收费远低于家庭雇佣保姆的费用,加之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在安全保障方面也更让人安心。


所以,综上所述,送老人进养老机构养老,是最安全、放心,又是对老人尽的最大孝心

文章来源:养老运营消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