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专业照护成为晚年刚需——“人到老年,要不要入住养老院”话题讨论
时间:2025-07-04 浏览量:21
分享到:

中国老年报发起“人到老年,要不要入住养老院”话题讨论以来,读者反响热烈、投稿踊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晚年生活的深刻思考。下面精选两篇文章,透过真实故事中的照护困境与家庭抉择,共同探讨如何选择更好的养老方式。


住在我家隔壁的王奶奶今年80多岁了。在老伴离世后,她渐渐出现轻微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大不如从前。子女们虽满怀孝心,无奈工作繁忙,不能时刻陪伴左右。经过多番考察和慎重考量,他们为母亲选定了一处离家近、设施完善的养老院。

入住后,王奶奶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专业护理团队将她的日常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避免了跌倒、受伤、误服等诸多安全隐患,还能及时处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厨师团队精心搭配每日餐食,保证菜品每周不重样且营养均衡,让老人吃得健康又舒心。

养老院的精神关怀,更令人感到温暖。宽敞明亮的活动中心内,书画室、阅览室、球类室、棋牌室、手工室等一应俱全。护理员常陪王奶奶练书法、画画,她感到累了,便带着做手指操放松身心。在洒满暖阳的院子里,王奶奶经常与老伙伴们谈天说地,生活十分惬意。

(付超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退休职工)


母亲 87 岁那年突发中风,住院期间,定居异地的兄妹四人轮番返乡照料,日夜奔波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出院后,面对后续的长期照护难题,将母亲送进养老院,成了全家人深思熟虑后的共识。

我们陪着母亲实地走访了多家养老机构,她最终选择了一家有老邻居同住的养老院。我加入家属微信群后发现,每日都能看到餐食分享,荤素搭配、品类丰富、色泽鲜亮,光看图片就让人食欲大开。每次探望时,母亲总笑着念叨:“早上有人帮着洗脸,晚上有人端水洗脚,衣服鞋袜脏了不用自己操心,身边都是同龄人,聊起来特别投机。” 

几个月过去,母亲脸上的笑容多了,她的状态印证了入住养老院这个选择的正确性。“这个地方,比家里住着舒服。”母亲由衷地感慨。

所谓孝顺,不应被“床前尽孝”的传统形式所束缚,而是要让老人在晚年活得体面又舒适。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刘敬宗 四川省丹棱县退休干部)


 借助专业机构破解“养老难”


当我们讨论“老人是否该入住养老院”时,本质上是在探寻现代社会“老有所养”的多元路径。


养老选择无标准答案,本期刊发的两则事例颇具启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王奶奶在专业照护中规避生活风险,中风康复期的刘母于集体生活中收获陪伴与快乐。当认知障碍照护、术后护理等专业需求成为晚年刚需,她们在养老院获得的不仅是生活照料,更是尊严体面的状态和持续的情感需求回应。对两位而言,入住养老院无疑是更优选择。


高质量养老的关键,从来不在于“居家”或“机构”的形式之争,而在于能否精准匹配老人的身体状况与情感期待。当子女的照料精力受限于工作节奏,当家庭护理面临专业知识缺口时,懂得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才是对父母最周全妥帖的守护。24小时健康监测、个性化照护方案、营养均衡的软烂餐食、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些细节正在为“孝”注入更实的内涵。

文章来源:中国老年报